Discover Art Passion

當會計師爱上藝術品

8/17/2009

如何鉴定犀角

|

文章来源:国联资源网(2008年12月30日)

犀角,也称文犀角,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牙角料之一。在新石器时代,中国就已经有用兽角制成耳坠、梳、匕等的传统。这些兽角件造型规整、打磨光滑,既实用又美观,因而很受人们喜爱。到了商周、秦汉时期,犀牛角已被视作一种很珍贵的物品了。尤其是汉代,大秦(古罗马帝国)、条支(今伊拉克)等国的犀牛角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,极大地满足了上流社会对犀角的需求。明代永乐年间,郑和七下西洋,沟通了与南亚、东南亚和非洲的商业交流,犀牛角大量流入中国,真正开始了犀角雕刻的历史。


犀牛角质地坚硬而细密,有纯黑色,称黑犀角;有纯黄色,色如黄金;有带纹理者,如黑色中带黄色纹理,或黄色中带黑色纹理。有的纹理宛如龙、山水、日月星辰等状,但大多呈鱼子或小米状,称为粟纹。


犀牛角之所以珍贵,一是物以稀为贵,因犀角比象牙更为难得。二是犀角可入药。在其成分中,含有角质及碳酸钙、磷酸钙等,是清热、解毒、定惊、止血的重要药品之一。相传犀牛角有解毒辟邪之功能,如同毒药接触,则毒药发生白沫,因而被帝王所重视,制为杯盏等物,用以检验食品。又因其性凉,能够通关开窍、退烧、治疗偏瘫症和心脑血管硬化等病症。


在古代,人们对犀牛角的药性已有了充分的研究,正因为人们认识到它具有药用的功能,所以从商周时期开始,古人就曾“以角为觚”,将它制成饮酒的器皿,企望在饮酒的同时,将药力溶于酒中,达到疗病养身的效果。古代南北朝石刻壁画,尤其是饮宴图中,可看到达官贵族手中高举犀角觚杯,祝酒庆贺。宋代文献中也时常有有关犀角做杯的记载。正因犀角原料珍贵,医用价值高,所以宋代文人将犀角与珠玉、象牙等,比喻为“有悦于人之耳目,而不适于用”的奢侈之品予以排斥,民间难以见到精美的雕刻制品。明清时期,由于工艺美术突飞猛进,雕刻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,精湛的雕刻艺术扩展到犀角材料中来。雕刻艺人利用犀角扁底尖顶的形状,雕镂成形状众多、花纹各异的犀牛角杯供帝王及达官贵族、富商们享用。这样,一批古朴雅致、设计巧妙、纹饰活泼生动的犀角杯就脱颖而出,最终闻名于世。


清早期犀角杯的纹饰主要有螭龙、螭虎、龙凤纹、鸡纹、海八怪和其他兽面纹,山水动物以及松下人物、山水人物、松林人物和其他人物故事、人物诗文、狩猎图等。另外还有大量的梅花、芙蓉、花果、荷叶形纹等。这些犀角杯除造型美轮美奂、线条优美到位、雕工精致细腻、作品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等共性外,包浆均极为自然、亮丽和润泽。观之细润如玉,莹然欲透。

本文由中福古玩城、华夏艺术品鉴定中心联合提供,文中观点为专家个人意见,仅供参考。)

文章来源:中国经济网 (2008年01月04日)

2006年以来犀角雕作品价格一路攀升,2006年香港春拍,一明代犀角雕双螭龙海棠形杯以1076万港元成交,同年纽约秋拍,清康熙犀角张骞乘槎溯河源带尤通款的槎杯,成交价达到1850万元,创造了截至目前犀角雕刻器拍卖的最高纪录。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,犀角杯就开始不断出现在国内的拍卖行中,尤其是2000年后,价格持续上扬,市价涨了至少十几倍,而国际行情也在飞涨。

犀角雕工艺已成绝响

    犀角雕作品如此身价暴涨,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存世量有限,且料源也十分珍罕。中国不出产犀牛,所以即使在古代,犀牛角也属于珍稀物品,多是通过进贡、贸易等渠道进入中国。犀牛角流入中国,据悉是从郑和七下西洋之后开始的。

    犀牛角有非洲犀牛角和亚洲犀牛角之分,目前,亚洲犀牛已经灭绝,因此亚洲犀角格外珍罕,价值高于非洲犀牛角;而且从药用价值上说,亚洲犀角是非洲犀角的20倍。所以如何区分亚洲犀牛角和非洲犀牛角就显得格外重要。

   鉴别方法之一就是看犀牛角,黑犀、白犀、苏门答腊(撒马利亚)这三类有双角,爪哇、印度则是单角。印度独角犀的角,由于数量极少,价值极高,非常珍贵。三种亚洲犀角中,最长的是印度犀角,可达二十几公分,东南亚犀角次之、苏门答腊犀角最短;二是形状比较特殊,角上有纵向纹路,类似甘蔗,横断面则呈“栗米纹”,底座呈马蹄形,最适合制作马蹄杯,角的前后有“天沟地岗”;三是药用价值高,有腥味。老作品有的已经有几百年历史,也有的皮壳上了漆,但只要在毛料上摩擦就能闻到一股香味;此外,亚洲犀角质地半透明,在光照下呈玛瑙色。另外,还可以从犀牛的皮肤上进行区别,印度犀牛的皮肤上清晰可见深深的折痕,就好像穿了铠甲一样,而非洲犀牛的皮肤则比较光滑,没有折痕。

    很多人认为,犀牛角越重越值钱。一些专业藏家则认为,作为艺术品,犀牛角质地、工艺、形状同样很重要。目前市场上很多人用水牛角、黄牛角等冒充犀牛角。因此,专家指出,犀牛角底部的蜂窝纹,是其区别其他种类牛角标志性特征。

    据介绍,中国犀角雕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流派:一是北京派,代表宫廷艺术,取材厚、大,表现皇室题材,工艺精美,不计工本材料;二是苏州派(包括嘉定),工巧荟萃、讲究文人气息,多取材兰亭雅集、东坡游赤壁等题材,用料次于皇家;三是广东派,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,以花卉为主,用料较薄。中国历史上犀角雕刻工艺在明清达到高峰。现存的亚洲犀角雕刻作品绝大多数(超过95%)是明清时代的作品。亚洲犀角绝迹后,非洲犀角取而代之,则是在清代中叶以后,大多是为了贸易作来料加工。此外,犀角雕刻作品除了看材质,还要看制作年代、雕刻流派以及是否名家手笔。

犀角杯的断代

    按造型,犀角杯可分为单柄或双柄,杯式,碗式,高足,三足,槎式,叶式,双联,水注,瓶壶等。

    按内容,犀角杯可分为素身,花卉动物,仿古青铜器题材,和人物故事风景四大类,其中花卉动物的犀角杯最多,其次是仿古题材的,再其次是人物风的,最后是素身的。

    对于犀角杯的断代,一般来说是先看其构思随形,刻工简布局疏朗的是晚明;构思有创意工精不简的是早清;布局繁复匠气重的是乾隆;有复杂镂雕的整支雕杯是晚清。这反映了工匠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:从惜材如金实用出发发展到纯粹迎合买家求繁求奢侈的心理。然而是看脚:镂雕足,平足,足浅的相对较早(比如明或早清),足深的较晚(如乾隆及以后)。最后看色:染色成蜜色的大体上较早(比如明或早清),淡褐或褐色的乾隆为多,而黑褐色或黑色的多半是清后期作品。这反映了时代审美风格的变化。

    犀角杯的四个大类中,一般来说,犀角杯的价格取决于三个方面:一是大小造型包浆,二是题材布局雕工,三是款。从大小而言,长16厘米或以上的就是大型。造型以槎式为最贵,花卉题材的须呈现自然美,仿古题材的须规整。包浆以古朴油润为上,枯槁干躁为下。题材方面普通花卉的最好有龙,普通仿古的也最好有龙(不是普通造型的例外),人物风景的最好是有名的人物故事。雕工方面最好富于变化,既有深浮雕也有浅浮雕,龙的雕刻以龙形矫健生动为上也。犀角杯中带款的并不是很多,但若有带名家款(如鲍天成、尤通等)或有史料记载的工匠款便会大大提高其身价。

犀牛角近年拍卖排行一览(单位:人民币)

拍卖公司

成交价

犀角雕文殊青狮坐像

香港苏富比2006年春拍

3,000,000-5,000,000

7,250,400

明晚期 方柱石制春风满面得意图犀角杯

中国嘉德20066

1,200,000-1,500,000

3,410,000

明末 犀角雕饕餮夔龙图杯

香港苏富比2006年秋拍

2,500,000-3,500,000

2,976,480

明早期 犀角折枝花卉纹杯

北京翰海20066

1,200,000-1,600,000

2,750,000

清早期 犀角雕古木纹杯

北京翰海200612

1,500,000-1,800,000

2,420,000

明晚期 犀角雕风云际会图杯

匡时国际200611

1,500,000-2,000,000

1,650,000

犀角雕松鼠葡萄纹杯(一对)

辽宁国柏20066

1,200,000-1,800,000

1,595,000

明末 犀角螭龙杯

北京翰海20066

1,300,000-1,500,000

1,430,000

清早期 犀角仿古铜纹莲花杯

北京翰海20066

1,200,000-1,500,000

1,430,000

清初 犀角雕百子婴戏杯

无锡文物200612

700,000-1,000,000

1,375,000

8/17/2009

犀角

|

文章来源:百度百科

概况

犀角,产自泰国,印度,尼泊尔等地。颜色:黑褐色或黑红色。

犀角即犀牛角,俗称的亚洲角,小的一二斤,大的十几斤重,犀角为珍贵的中药材和雕刻原料。犀角有纹丝,而且较直,较粗。犀角横切面为小砂眼,形似蜂窝状,斜切面为鱼籽状纹,犀角的纹丝都是直线形,互不粘连,有破茬处用手一撕轻松到头,犀角圆身的上面有一深沟,底部洼进部分底面凸出一条岗,俗称天沟地岗。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和雕刻材料。

犀角雕刻珍品多

犀牛是世界上的稀有动物,产于东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。犀角十分珍贵,呈圆锥形,稍有弯曲,长短不等,最长可达30厘米;表面为深棕色,也有浅灰黄色;有较粗的直线纹,顶端有小砂眼,近似蜂窝。

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,就有犀角的记载。到商周时,已把犀牛视为“国之宝”,也把犀角称为“物之珍”。犀角中含角质及碳酸钙、磷酸钙和酪氨钙等,是清热、解毒、定惊、止血、滋补的良药,因此,古人就用犀角制成器皿饮酒、喝水,以强身、祛病,达到疗病养身的效果。

在南北朝石刻壁画中,尤其是宴饮图中,可以看到达官贵族高举犀角觚杯祝酒庆贺的场面。宋代文献中也时常有关于犀角杯的记载,但很少见到实物。明清时期,由于工艺美术突飞猛进的发展,雕刻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,皇宫贵族不仅要拥有高雅的瓷杯、精美的玉杯等,还别出心裁,将精湛的雕刻艺术扩展到犀角中,于是,花样众多的犀角杯脱颖而出,且闻名于世。

由于犀角得之不易,受到历代政府的控制,犀角制成的饰物便成了等级尊卑的标志。因此,犀角雕刻未得到普遍的流传,也未形成一种专门的工艺美术,而多由竹木牙雕艺人兼工。在文献记载中,只有明代雕刻家鲍天成为专治犀角的名匠。

由于犀角的品种不同,犀角的色泽、外形、大小也有显著的差别,但所有的犀角都有天生凹洼的特性,因此构成了适合于做成容器的特有条件,成为工艺大师雕刻作品时所需要的雏形。这些犀角经过他们精心的设计和制作、染色、抛光,便成为一件件色泽温润、雕刻精美、形制优雅的工艺精品。有的是利用“天沟”、“地冈”,就势把装饰作为构图融入到凹洼之处;还有的利用犀角本身的粗细材料,截取出不同的段落而随行布势;也有的是充分利用材料的形状、质地、色泽等微小变化,做成各式杯、槎、佛等。

现藏天津博物馆的明代莲叶形荷花口犀角杯,就是一件典型的利用材料形状制成的完美艺术珍品。此杯通体黑棕色,杯体做成莲叶形,杯口为荷花状,敞口,杯身为交错环绕的12株荷莲,曲转流畅,枝叶、花苞的弯曲向背略有夸张,底足衬以紫檀木座,堪称明代犀角杯中的精绝之作。由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,被喻为品格高尚的植物,是历代文人雅士和艺术家们热爱的题材,故犀角器中颇多以莲花为题材的作品。天津市文物公司2001年春季竞买会上的犀角雕花瓣形《老者观书》杯,是明代犀角雕刻的又一件珍品。杯体形成莲花瓣形,花瓣中间坐一老人,手执书卷,周边刻有水纹浪花,造型别致,镂空精细,人物生动,极为精湛。它在改变犀角形状的制作手法上非常成功,突破了因材施艺的传统做法。

清代犀角雕刻的方式很多,有兽面纹、几何纹、云水纹、龙凤纹等,结构与形象的处理都体现了很强的传统风格。2007年北京举办的一场明清犀角雕刻专场拍卖,总计二十多件拍品,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收藏爱好者的眼球。其中一件清中期犀角雕刻螭龙葡萄杯(题图)创下了18.4万元的高价位。此杯雕作卷曲的葡萄叶状,内壁刻有叶筋和11只昆虫;螭龙探身入杯中,作窥视状;外壁满雕葡萄及枝叶,并伸延至底,用葡萄叶构成杯足。这件作品刀法纯熟,构思巧妙(在清代,葡萄寓意为“多子多福”),透露出时代气息。此场拍卖,将犀角工艺品收藏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。

 

犀角 (《本经》)

【异名】低密(《纲目》),乌犀角(《证治准绳》),香犀角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。

【来源】为犀科动物印度犀、爪哇犀、苏门犀等的角。

【动物形态】

印度犀,又名:独角犀(《纲目》)。

体格粗壮庞大,体重仅次于大象、河马,身长约3.2~3.5米,肩高达1.8米。头大,颈短,耳长,眼小,鼻孔大。皮肤坚厚,除耳与尾外,完全无毛。在肩胛、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,呈楯状,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,略带紫色。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,黑色,圆锥状,粗而不长,普通长约30~40厘米。四肢粗壮,均3趾。生活于亚热带的潮湿、茂密的丛莽草原。独栖或两只同栖,夜行性,嗅觉、听觉强,视觉弱。以鲜枝、嫩芽、竹、芒果等为食。分布尼泊尔及印度北部。

爪哇犀,又名:小独角犀

形与印度犀相似而较小。皮肤也有厚褶,但背部的3条褶上下完全连接。本种仅雄兽有角,生于鼻端,角较小,长仅25厘米左右。生活于热带密林中喜游水,怕日晒。常独栖或雌雄同栖,以鲜枝、嫩芽、叶、竹类、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。分布爪哇。

苏门犀,又名:双角犀

体形最小,身长约2.4~2.5米。身上多毛,呈褐色或黑色,皮粗而厚。雌雄兽鼻上皆有双角,前角长,后角短,纵列而生。上唇不突出。生活习性与上种相同。分布缅甸、泰国、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、婆罗洲等地。

以上几种犀的肉(犀肉)、皮(犀牛皮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
【采集】犀性凶猛,狩猎时须先隐伏路旁,开枪射杀,或察其足迹出没之路径,在途中设陷阱以捕获之。杀死后将犀角割下即可。

【药材】角呈圆锥形,自底部向上渐细,稍弯曲,长短不等,大者长达30余厘米。表面为乌黑色,下部色渐浅,呈灰褐色。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,称马牙边,高约3厘米,表面凹凸不平。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去净的坚硬直刺,习称刚毛,有时并有裂纹;中部向上渐光滑,角尖端钝圆发亮,并可见鬃眼状圆点。角前面有一纵长凹沟,沟长约9~15厘米,深约3厘米,习称天沟,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突出的高岗,岗长约6~7厘米,高2~4厘米,习称地岗。底盘较大,长圆形,前窄后宽,形如龟背,长13~20厘米,宽11~14厘米,灰黑色或黑棕色,向外逐渐变浅,呈灰棕色或灰黄色,底面凹入3~6厘米,习称窝子,并布满鬃眼状圆点,习称沙底。角质坚硬,但从纵面劈开,均系顺丝,无绞丝。镑片呈灰白色,有芝麻花点或短线纹。气微清香而不腥,味微咸。以色乌黑光亮、完整无裂纹、沙底色灰黑、鬃眼大、气清香者为佳。底盘色灰黑、特征不完全或不明显者质较次。主产印度、尼泊尔、缅甸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等地。

犀角除上述品种外,作犀角使用者,尚有下列二种

广角:亦称兕角、柱角或天马角,为非洲产黑犀或白犀的角。角形长大,长可达60厘米左右,自底部向上渐细,中部较圆,上部稍弯,尖端细而稍扁。上部灰黑色,下部灰黄色,商品多漆成光亮的乌黑色。底盘圆形,窝子较浅,五天沟地岗及马牙边,有腥气。亦有锯成不规则小块者,称为广角瓣。

小犀角:亦称蘑菇头,为犀牛顶上的小角。长3~13厘米,色乌黑光亮,下半部色较浅,多有纵裂纹。顶端圆形似小馒首。底盘圆形,直径3~9厘米,窝子浅,沙底较细。纵剖面丝较粗,显顺纹,无绞丝,多灰黑色。镑片多弯曲。味稍浊。

【化学成分】犀角主要成分为角蛋白。此外还含其他蛋白质、肽类及游离氨基酸、胍衍生物、甾醇类等。犀角角蛋白的组成氨基酸中,胱氨酸占8.7%,3种碱性氨基酸:组氨酸、赖氨酸、精氨酸。其分子数比值为1:5:12,因此它与羊毛、牛角等相似,主要属于优角蛋白。近来在医疗上常用价廉的水牛角以代犀角,因此促进了对于两种角的成分研究。关于两种角的成分比较,可参考水牛角条。简单地说,两种角都含胆甾醇,但犀角尚含微量的其他甾醇、碱性肽类的组成氨基酸,犀角有天冬氨酸,而水牛角无之。又犀角所含胍类较水牛角为少。犀角煎液,执行纸上电泳,在阳极侧有比半胱氨酸略慢的茚三酮阳性点两个,经水解后,有半胱氨酸。又发现比半胱氨酸略慢的酸性氨基酸1种。犀角用热水抽提,可得2毫克/克的氨基酸,中含丝氨酸,甘氨酸等约20种酸。水煎液又含乙醇胺。

8/16/2009

犀牛角

|

文章来源:百度百科

1993年,中国国务院颁布禁令,禁止使用犀牛角。中国境内并没有犀牛,因此没有犀牛种类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。但是作为《国际野生贸易公约》的成员国之一,中国始终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。

犀牛角根据犀牛种类的不同,长角的数量也不同。非洲的白犀牛和黑犀牛都有两只角,而亚洲只有苏门答拉犀牛有两只角,其余的两个品种都只有一只角。犀牛角从皮肤中长出来,质地很硬,每年可以长7.6厘米。

犀牛角制作的雕刻品

汉代,大秦(古罗马帝国)、条支(今伊拉克)等国的犀牛角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。相传犀牛角有解毒辟邪之功能,如同毒药接触,则毒药发生白沫,因而被帝王所重视,制为杯盏等器皿,以检验食品,从而使犀牛角雕刻成为古代角雕的著名品种。唐、宋、明各代,犀牛角除由外国使节作为礼品赠送帝王外,还流传民间。犀牛角质地坚硬而细密,有纯黑色,称黑犀角;有纯黄色,色如黄金;有带纹理者,如黑色中带黄色纹理,或黄色中带黑色纹理。有的纹理宛如龙、山水、日月星辰等状,但大多呈鱼子或小米状,称为粟纹。《续夷坚志》记载,宋孝宗腰部的佩带为犀牛角制成,呈南极寿星像。宫廷匠师多依据犀牛角的自然形状,雕刻酒杯,供帝王享用。

犀角雕明清时期,由于工艺美术突飞猛进的发展,雕刻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,精湛的雕刻艺术扩展到犀角材质中来,这样,形状众多、花纹各异的犀角杯就脱颖而出,闻名于世。

犀角雕刻与竹、木、金、玉的雕刻艺术同为艺林珍赏之品。这一时期,犀角的雕刻能手有鲍天成、濮仲谦、尤侃、江福生和尚均等。他们都是身兼多技的著名雕刻家,能用犀角、象牙、各种硬木、香料等材料雕刻成各种奇巧精美的杯、盒、扇坠、发簪及印章之类,精妙绝伦,与当时苏州的琢玉名手陆子刚齐名,在江南颇负盛名。

汉唐始,犀角从域外入贡,因其稀少和奇特的药用功效,经济价值日趋凸现。如今流存于世的犀角雕器多为我国明清两代所制,为世界各国珍视,欧美及我国各大博物馆都有珍藏,同时亦为民间藏界垂涎。上世纪末犀牛被列入联合国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之中,犀角制品已被各国海关禁止出入,其在古玩文物和拍卖市场上的价格也一路上扬,十多年来犀角器之价以年均30%的幅度攀升。

明代的犀角雕刻制品是非常引人注目的。雕刻艺人们利用犀角扁底尖顶的形状,雕镂成花纹各异的杯、爵等酒器。当时,由于中国与南亚交往比较密切,又与非洲各地有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,犀角便也由这些地方源源输入,这对犀角雕刻工艺的发展推进很大。

清代康熙年间(1662~1722)著名匠师尤通,江苏无锡人,以雕刻犀牛角杯为名,曾征入宫廷,人称“尤犀杯”。20世纪以来,中国角雕以牛角雕为主,产于广西北海、黑龙江哈尔滨、内蒙古包头、广东高州、湖南南岳等地。广西北海牛角雕以虾为传统题材,充分利用牛角透明晶莹的特点,使作品极为生动。